在透過紙卡建立出第一版流程後,接著就是要思考這些用紙卡代表的每個待辦項目,他的流動歷程是什麼?是哪些條件會讓待辦事項流動到下一個階段去?
這其實就是去定義每階段完成的條件是什麼。最簡單的就是 To Do、Doing、Done。當我認領了這個待辦項目時,它就會流動到 Doing;當我完成這個待辦項目時,他就會流動到 Done。
但我想很少有已經運行一段時間的專案可以用這個少的階段去囊括。而且每個角色、夥伴可能更會對每階段完成的條件認知不同。比如說有些開發者認為只要功能完成就算是達到了,但有些開發者會手動將功能完整測過一次才算是達成。更別提產品負責人、產品經理們與開發者之間的認知落差了。
過去是否曾有過我以為完成了,但事實上對方認為沒完成的經驗?那我該怎麼去對齊這些標準呢?最簡單的方法就是「畫出來」,去顯現一個待辦項目是流動歷程。
承襲第一版流程,去探討這些階段的完成標準,若是有不同意見且持續分歧,那就可以暫時先切割出來。比如說將 Doing 切分成 Implenmenting 與 Acceptance Testing。透過紙筆、白板畫出來後,尋找一個共識,將各個角色與成員的認知給透明出來。
當這些流動歷程都逐漸標注、調整過後,就形成了第二版流程。這都會成為我們未來在使用 IT 工具時,規劃與設計的依據。